重订广温热论
见广温热论条。
见广温热论条。
痧证之一。《痧症全书》卷中:“脱阳痧,小腹急痛,肾缩面黑,气喘出冷汗,名为脱阳,有似发痧,用连须葱白三茎研烂,酒四碗,煮二碗,作三服。又炒盐熨脐下气海穴,令气热。”参见阳条。
古病名。见《诸病源候论·水毒候》。即水毒病,详该条。
病名。生于胁部的疽。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证治参见肋疽条。
见《除害灭病爱国卫生运动手册》。为醉鱼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神农本草经》。即斑蝥,详该条。
参见痘疹四合全书条。
指纹弯向大指旁,主痰热(见《医宗金鑑·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人体部位名。股指大腿,阴指内侧。大腿内侧称股阴。《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
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亦名胎前咽干痛,多因孕妇胃中积热,或有痰涎所致。宜清胃化痰。方用升麻桔梗汤(升麻、桔梗、甘草、元参、防风),或东垣凉膈散(方见妊娠咽喉痛条)。
脉象之一。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间歇。《诊家正眼》:“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乃动。”主脏气衰弱。多见于心脏疾患、惊恐、跌打重证。个别孕妇接近分娩时亦可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