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狐疝

猜你喜欢

  • 君臣佐使

    是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方剂的组成有一定的规律,就是君、臣、佐、使的配合。《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是指方中治疗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照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是

  • 灵枢经

    医书。又名《灵枢》、《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组成部分之一。原书9卷共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

  • 手背热

    证名。指两手背有发热感觉。《内外伤辨惑论·辨手心手背》:“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此辨至甚皎然。”亦为伤寒邪在表之证。《万病回春·伤寒》:“手心热者,邪在里

  • 硝菔通结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朴硝120克,鲜莱菔(切片)2500克。水煎顿服。治大便燥结久不通,身体兼羸弱者;近代也用于蛔虫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早期肠扭转及肠套迭,手术后肠麻痹等一般情况较

  • 迷口

    病名。见《喉科泄秘》卷上。即鹅口疮。详该条。

  • 抱儿痨

    病证名。见《血证论》。妇人有胎,复得咳嗽,发热骨蒸,或吐血,或梦交,名为抱儿痨。多因孕妇平素阴虚,孕后血聚养胎,耗其气血,阴血不能上承,肺阴亏损,出现咳嗽,甚则五心烦热,胎动不安。如久嗽不愈,可成痨嗽

  • 黄俅

    【介绍】:①元明时医家。歙县(今安徽歙县)人。精通医术,著有《黄俅医案》。②明代医学家,字谷如,新都(今四川境)人,1619年撰有《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10卷。

  • 挤法

    推拿手法名。又名挟按法。用单手或双手,在治疗部位对称用力向当中挤压。多用于治疗腱鞘囊肿等软组织损伤的疾患。

  • 黄芪羌活饮

    《圣济总录》卷十三方。黄芪一两半,羌活、石斛、防风、枳壳(麸炒)、人参、炮附子、茯苓、牡蛎、五味子、牛膝(酒浸)各一两,续断半两,地骨皮三分,干地黄二两。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煎服。治心脾受病,精血虚

  • 冲气犯肺

    冲脉病误治变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冲脉病源流》:“汗之气躁而逆,故衄渴,苦烦,气隔,饮水即吐。下之津液内竭而不下,故咽燥鼻干,头眩心悸,皆冲气犯肺,肺受其害所见之症也。宜五苓散。”参见冲脉病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