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拾遗》。为垂盆草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即足三里。见该条。
见麻科合璧条。
见邹氏纯懿庐集条。
见《珍珠囊》。即灯心草,详该条。
出《濒湖集简方》。为棕榈花之别名,详该条。
①见清·汪连仕《采药书》。为土大黄之别名。②见苏州医学院等《中草药手册》。为景天三七之别名。各详该条。
即捻子的俗称。因其形如钉状,故名。见捻子条。
病证名。因饮食不节而引起的呕吐。《古今医统》:“凡小儿乳哺不宜过饱,若满则溢,故令呕吐。”小儿饮食失宜,最易导致胃气受伤,胃气伤则呕吐。表现为频吐酸馊粘液,或吐黄水,或吐清涎,腹胀,嗳气,厌食等。见于
见《贵州草药》。为血藤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