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面上证

面上证

儿科察面诊法五脏之气形于面部。六朝高阳生《面部形色赋》:“察儿形色,先分部位。左颊青龙属肝;右颊白虎属肺;天庭高而离阳心火;地角低而坎阴肾水;鼻在面中,脾应唇际。”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面上证》:左颊为肝,右顋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据《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五脏热邪未发,而必先见于色可变。面色分部位,为五脏之气所应。病虽未发,其色先见,可知邪本伏于血气之中,随气血流行而先现色于面。察其色而知邪动之处,乘其始动而治刺之,使邪势杀而病情轻,即《难经》所云:“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者,是为上工治未病也。”用药之法,可类推。

猜你喜欢

  • 广石莲子

    见《四川中药志》。为苦石莲之别名,详该条。

  • 萎黄

    病名。见《证治心得》。指皮肤色黄而枯槁不泽者。与黄胖之色黄而微肿不同。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虚证。常兼神疲倦怠,语言低微,畏冷便溏,脉形无力等。治宜培补脾胃,补养气血。若因虫积引起者,当先驱除虫

  • 楝实

    出《神农本草经》。即川楝子,详该条。

  • 脾风多涎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指小儿因脾经有风而致多涎的症状。由于风邪上逆,导致脾胃气机不和,以致涎液上壅,乳汁不下,甚则昏昏多睡。治宜调和脾胃,疏风豁痰。用防风散(防风、羚羊角、人参、枳壳、甘草

  • 泻青

    即泻肝。详该条。

  • 理瀹骈文二十一种膏药

    见理瀹骈文摘要条。

  • 太医院院判

    元、明、清代医官职称。明、清两代,院判的职位仅次于院使。元代于1322年(至治二年)设院判2人,官阶正五品。

  • 塞法

    是将药粉以纱布包裹,扎紧,或将药物制成锭剂填塞耳、鼻或阴道、肛门的一种外治法(用于阴道、肛门的,亦名坐药)。如治疗慢性鼻旁窦炎,用川芎、辛夷、细辛、木通研细末,纱布裹少量塞鼻孔中。又如妇女滴虫性或霉菌

  • 汪石山

    【介绍】:见汪机条。

  • 处方中某些果实或块根类药物的计数单位。如大枣三枚(去核)。一般应以大小适中者为度。为保证用量准确,后世对这类药大部分已改用重量单位,如附子、乌头、桃仁、杏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