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斋
【介绍】:
见高士条。
【介绍】:
见高士条。
出《子母秘录》。为楮叶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医略六书》卷二十:“半身汗者,汗不遍身,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乃气血偏衰,阴阳不相接洽之候。”《张氏医通》卷九:“夏月止半身出汗,皆气血不充,内挟寒饮所致,偏枯及夭之兆也。大剂十全大补、人参养荣、
书名。2卷。清·周学海撰。刊于1905年。周氏于本书自序中指出:“伤寒见证,不止仲景原文,仲景之外,尚有伤寒证治。”据此作者将《伤寒论》中“伤寒例”所申明的“即病为伤寒,伏气变为温热”的理论,通过对伤
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遵义医学院)。生大黄(后下)、白芍药各15克,栀子、木香、槟榔、延胡索、芒硝(冲)各9克,细辛0.9克。水煎服,每日二剂,三至四次分服。功能通理泻实,理气止痛。治合并型胰腺
见助道方服药须知条。
病名。即项部瘰疬破溃难敛者。《疡医大全》卷十八:“瘰疬……缠绕项下,先肿作脓,穿破难干,故名漏项。”
是指以针刺鼻上特定部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鼻和经络脏腑有密切联系,“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灵枢·五色》明确指出,“明堂者鼻也。”“五藏次于中央,
凡以压痛点或其它病理反应点作穴治病,这个穴位则称阿是穴。《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腹中痛在脐旁,名曰盘疝。”多由感寒气滞所致。治宜散寒理气,用芍药甘草汤加肉桂、香附。
丛书名。14卷。清·周学海撰。刊于1896年。《脉义简摩》8卷;《脉简补义》2卷;《诊家直诀》2卷;《辨脉平脉章句》2卷。周氏自称这四种“皆依旧义而衍释之。《简摩》,正义也;《补义》,余义也;《直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