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伏饮

伏饮

病名。痰饮之一。因饮邪伏匿于体内,或留饮去而不尽,潜伏为患。《金匮要略·痰饮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喘,咳唾,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治宜化饮逐邪,扶正固本。方用小青龙汤木防己汤桂枝半夏汤倍术丸等。本证可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参见痰饮、留饮条。

猜你喜欢

  • 山夜兰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黑面神之别名,详该条。

  • 药毒

    因误服有毒药物、治疗中用错药物、用不合格或变质药物或用药剂量过大或药物配伍失度等所致。见《素问·五常政大论》、《诸病源候论》等。

  • 狂汗

    证名。见《温疫论》。是瘟疫、温热病欲作汗解时的症候。多见于体质充盛之人,阳气冲击,不能顿开,故忽然狂躁,坐卧不安,少时大汗淋漓,邪从汗解,脉静身凉而愈。

  • 上角

    运气术语。出《素问·五常政大论》。角属木音,故上角指厥阴风木司天。

  • 老子禁食经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1卷,已佚。

  • 羊奶奶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胡颓子之别名,详该条。

  • 风毒咽

    病名。指因风邪热毒所致的喉痹症。同风毒喉痹。出《千金要方》卷六下。参见喉痹条。

  • 寒毒下利

    病证名。指下利之因寒毒所致者。《卫生宝鉴·补遗》:“寒毒下利,脐下寒,腹胀满,大便或黄白,或清黑,或有清谷。治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或白通汤。”参见寒泄、下利条。

  • 肾中寒证

    指肾受寒邪所致的病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脏中寒证》:“肾中寒之状,色黑,气弱,吸吸少气,耳聋,腰痛,膝下清,拘挛而疼,昏不知人。”治宜温肾散寒为主。选用不换金正气散、附子五积散、姜附汤等方。如见脐

  • 恶血

    ①证名。《素问·刺腰痛》:“衡络绝,恶血归之。”《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均指溢于经脉之外,积存在组织间的坏死血液,故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