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出《素问·诊要经终论》。①即呕吐。指胃内之物上涌而出,有声有物。《卫生宝鉴·补遗》:“有物有声,名曰呕。”详呕吐条。②食入即吐出,称为呕。《医宗必读·呕吐哕》:“后世更为分别,食刹则吐谓之呕。刹
①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木贼之别名。②见《湖南药物志》。为笔筒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张氏医通》卷十六方。生地黄、赤芍药、当归、川芎、黄连、黄芩、栀子、防风。水煎服。治失血后燥热瘛疭,脉数盛者。
针刺、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总称。简称针灸。针刺疗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具,刺激人体穴位,运用操作手法,藉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艾灸疗法是以艾绒搓成艾团或艾条,点燃后温灼穴位皮表,达到温通经脉、扶阳散寒的目的
指儿生下时,头上戴有膜一片,粘腻如胶者。
五治法之一,亦是八法之一。即和法。具有调和、和解、缓和等作用。对不适宜于汗、吐、下的病证,则采用和法。又如轻微的寒证或热证,用轻剂的温药或凉药和之,使其气血调顺则微邪自去,也属和法。和之不已,再用取法
书名。①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教研组编。分经络、腧穴、刺法、灸法、治疗、参考六篇。是参考各种针灸文献及临床教学编写的讲义,对于古代针灸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1957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②上
病证名。指痘疹所致之目疾。《审视瑶函》:“夫痘疹为毒最重,……若痘疹发,则诸经百脉清纯太和之气,皆被搅扰,正气大虚,则邪乘虚而入,各因其犯而为病。目窍于肝胆,肝胆乃清净之府,邪正理不并立,今受浊邪薰灼
病证名。多因忧愁郁结,五志之火皆动,日夜煎熬,津液干涸,或膏粱厚味,辛辣炙煿,恣意不谨,积热消阴等所致。《症因脉治》卷二:“饮食之间,渐觉难下,或下咽稍急,即噎胸前,如此旬月,日甚一日,渐至每食必噎,
指卯时。《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日出甚。”参见十二时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