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鬼穴之一。《备急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四针掌后横纹,名鬼心。”原注为太渊穴。《针灸大全》则指为大陵穴,今多从此说。
证名。见清·佚名《广勤轩遗稿》。指眵泪稠浊似痰,粘糊满目的证候。详见眵泪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大青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药用植物图志》。为马骝卵之别名,详该条。
经验方。见《外伤科学》(广东中医学院)。煅石膏、升丹各15克。为细末,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入疮中,外盖膏药或油膏,每日换药一至二次。功能提脓祛腐。治流痰、附骨疽、瘰疬等溃后腐肉难脱,脓水不净者。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要方》。位于足十趾之尖端。主治脚气,足趾麻痹,足背红肿;并用于急救。直刺0.1~0.2寸。艾炷灸3壮。
指精气、精血耗损的疾患。《灵枢·本神》:“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参见肾伤条。
指寒邪不经过三阳经,直接侵犯三阴经,出现无热、恶寒及其他阴经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病证名。半产即小产,指由于小产造成的腹痛。参见产后腹痛条。
书名。10卷。张骥撰。本书辑录《内经》中有关用药理论的原文,分为阴阳色气味、气运、五岁、穴化、五方、水谷、五宜、五过和药制共九类,分别予以集注,并加按语说明。1923年成都义生堂刊印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