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中心。其中心点为涌泉穴部位。《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
病症名。见《杂病源流犀触》卷二十四。多由风热痰毒上冲,致咽喉肿痛,汤水难下,或身发寒热,或颈生瘰疬。治宜疏风解毒,清热涤痰。用清气化痰丸加荆芥、薄荷、防风、僵蚕等,或用小陷胸汤加减。
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即地仓。见该条。
出《名医别录》。即甜瓜子,详该条。
五脏气逆证中,脾气上逆的症状,出《素问·宣明五气篇》。《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病而不能灌溉于四脏,则津液反溢于脾之窍口,故为吞咽之证。”临床多见于脾虚小湿不化患者。
书名。又名《范汪方》。《隋书经籍志》误作《范阳东方》。晋·范汪撰。卷数说法不一。《太平御览》引《晋书》记载:“范汪……撰方五百余卷。又一百七卷,后人详用,多获其效。”书已佚,但部分佚文见于《外台秘要》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位于手背腕横纹之中点,与大陵穴相对处。主治心胸痛。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方。升麻、甘草、当归、川芎、生地黄、白芍药、桔梗、黄芩、麦门冬、前胡、青皮、葛根、紫苏、连翘、防风、白蒺藜。水煎服。治缠喉风,喉瘤等证。
手发背之俗称。见该条。
胳,作络。指胃经的别络穴(丰隆)。位于外踝上八寸,胫骨前缘旁开二横指处。能调治脾胃之气。《灵枢·热病》:“索气于胃胳(络),得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