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肠

小肠

六腑之一。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连大肠,包括回肠空肠、十二指肠。主要功能是主化物而分别清浊,它承接胃腐熟的饮食再行消化,有“受盛之腑”、“受盛之官”之称。食糜在小肠再经过消化并分别清浊,精华部分营养全身,糟粕归大肠,水液归于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医学入门》:“小肠上接胃口,受盛其糟粕传化,下达膀胱,泌别其清浊宣通。”②推拿穴位名,常用推法以治腹泻。①位于小指尺侧缘一线(《幼科推拿秘书》),现用此处居多。②男位于食指近端指骨的腹面,女则在食指中段指骨的腹面(《针灸大成》卷十)。③位于中指近端指骨的腹面(《小儿推拿广意》)。④位于食指中段指骨的腹面(《幼科铁镜》)。

猜你喜欢

  • 凤仙子

    见《本草纲目》。为急性子之别名,详该条。

  • 沈注金匮要略

    见金匮要略编注条。

  • 荜拨

    出《新修本草》。即荜拨,详该条。

  • 牙肿

    证名。即牙龈肿。治法:属风邪入侵者,宜疏风消肿,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属血虚者,宜补血养血,可选用四物汤、归脾汤、炙甘草汤等加减。属肾阴虚亏,虚火上炎者,宜滋阴降火。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丸等。

  • 针方六集

    针灸丛书。6卷。明·吴昆撰。刊于1618年。卷1《神照集》,论经脉流注经穴及奇穴;卷2《开蒙集》,载《窦太师标幽赋》(吴注)、八法针方(八穴)、五门针方(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及十二经补母泻子法

  • 排脓托毒

    简称排托。即内托中的托毒透脓法。详内托条。

  • 枣仁远志汤

    《症因脉治》卷三方。酸枣仁、远志、当归、茯神、白芍药、麦门冬、龙眼肉。水煎服。治虚烦不得卧,真阳不足,心神失守者。

  • 伤寒类证

    书名。①金·宋云公撰。3卷。刊于1163年。宋氏自称密受于“常山医流张道人”。全书将仲景397法,分证50门,共484法。用表格的形式列述了伤寒诸证及其兼证证治,并指明当用何方治疗。②清·关燿南编。关

  • 类聚方

    方剂著作。日本·吉益为则撰。1卷。刊于1762年。本书选录《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的方剂220余方,依类编次。每方之后均广集原书各篇中应用该方的辨证立法,并有作者的考证,附以扼要的按语。现有《皇

  • 黑夜精明证

    病证名。又名黑夜睛明症,白昼青盲症。《证治准绳·杂病》:“夫人体天地之阴阳,昼明夜晦理之常也,今晦冥之中倏忽见物,是背于阴阳矣。”乃“肾水不足,虚阳僭上故耳,若不滋肾水以益真阴,则水不升而火不降,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