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感觉性循经病理反应

感觉性循经病理反应

以感觉异常为表现形式的循经病理反应。其中以疼痛为主者称“循经性疼痛”;以其它异常感觉如麻、冷、热、痒、酸胀、蚁走样、吹风样或流水样感为主者称“循经性异感”。循经性疼痛和循经性异感,均属自发性循经感觉病,多数具有发作性特点。发作一般可持续3~5分钟,也有持续几个小时的。发作从体表上恒定的一点开始,以一定的宽度(1.5~3.0cm)和速度(10~40cm/s)循经走行,有近半数可达本经脉全程。发作时,可伴有循经脉所过肢体的不自主运动,或所过部位内脏的危象。有部份症例可出现压迫阻断现象,或在发作后遗留有循经感觉障碍带或多节段组合形式的感觉障碍区。这种感觉障碍带也出现在诱发性循经感觉病的患者身上,称为诱发性循经感觉反应带。

猜你喜欢

  • 耳镟疮

    病名。镟。即旋。耳镟疮,系指耳后缝间生疮。亦有谓之为月蚀疮。《外科大成》卷三:“耳镟者,生耳后缝间,延及上下,如刀裂之状,随月之盈虚,故名月蚀疮。”常见于小儿。多由胎毒未净,湿热炎上所致。治宜解毒清热

  • 紫中赤肿干焦舌

    舌边紫,中心赤肿干焦。是阳明里热炽盛,或下后即食酒肉,邪热复聚,治宜攻下泄热(见《伤寒舌鉴》)。

  • 涩疙瘩

    见《陕西中草药》。为红景天之别名,详该条。

  • 积热三消

    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三。指多食膏粱厚味,积湿成热所致的三消症。热熏于肺为上消,症见烦渴引饮,用清肺饮。热积于胃为中消,症见烦热多食,食下则饥,口臭,用清胃汤加干葛。热流于下为下消,症见小便频数,如膏

  • 郎叔廉

    【介绍】:见郎简条。

  • 哮证

    证名。简称哮。见《医学正传·哮喘》。指发作性痰鸣气急的疾患。《医宗必读》卷九:“别有哮证,似喘而非,呼吸有声,呀呷不已,良由痰火郁于内,风寒束于外,或因坐卧寒湿,或因酸咸过食,或因积火薰蒸,病根深久,

  • 怢(tū 突)慄

    恶寒战栗。《素问·风论》:“故使人佚栗而不能食。”

  • 油松节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松节之处方名,详该条。

  • 逯南轩谢遽乔先生医书二种

    中医丛书。清谢应材(遽乔)编撰。收有谢氏所撰《咽喉论》、《谢氏医书》二种,附扬州存济堂药局膏药方。现存清刻本。

  • 穴位封闭疗法

    指用注射药物,主要为普鲁卡因等局部麻醉剂的水针疗法。见水针疗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