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东北植物药图志》。为苍术之别名,详该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杜鹃花之别名,详该条。
心的下方,通常专指胃脘部。《素问·五常政大论》:“心下否痛。”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婆婆指甲菜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吴昆条。
即痧药丸,见该条。
病证名。指五更时咳嗽,或五更时咳嗽加重的病症。见《松厓医经·咳嗽》。《丹溪心法》:“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积,至此时火气流入肺,以知母,地骨皮降肺火。”《杂病源流犀烛》:“五更嗽,或五更痰多,或清晨痰
证名。出《灵枢·热病》。①即口渴症。《证治准绳·杂病》:“口燥咽干,此寻常渴,非三消证。”②指自觉口中干燥少津但不欲饮水之症。《景岳全书·传忠录》:“凡病人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
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即疠风。见该条。
病名。即虑瘕。《儒门事亲》卷八:“小肠遗热于大肠,为伏瘕。”日·丹波元简《素问识》卷四:“简按:《颜氏家训》曰,宓、伏、虑,古来通字。”详虑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