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抽筋痧,两足筋抽疼甚,忽一身青筋胀起如筋粗。”宜放毒血,治宜丁香阿魏丸等。参见痧条。
《张氏医通》卷十六方。生地黄、赤芍药、当归、川芎、黄连、黄芩、栀子、防风。水煎服。治失血后燥热瘛疭,脉数盛者。
病名。指痢疾日久不愈,状如虚劳者。《证治要诀·大小腑门》:“劳痢,因痢久不愈,耗损积血,致肠胃虚空,变生他证,或五心发热,如劳之状,宜蓣莲饮。赤多倍莲肉,白多倍山药。痢后调补,宜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半,
综合性医书。3卷。金·李杲撰。撰年不详。约刊于1336年。书名“兰室”,取《素问·灵兰秘典论》“藏灵兰之室”一语,表示所载方论有珍藏的价值。书中分述饮食劳倦、中满腹胀、心腹痞、胃脘痛、眼耳鼻、内障眼、
见伤寒补亡论条。
病名。见《圣济总录》一百十六卷。殠,“腐气也”(《说文》)。即口臭。详该条。
火罐放入水(放在药液中者称药罐)中煮沸应用,故名。使用时,将罐子颠倒用镊子挟出,用折迭毛巾紧扪罐口,吸去水液,趁热吸附于穴位或病痛局部皮表。参见水罐法条。
恶即畏恶。《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脾恶湿。”脾主运化水湿,湿盛则易伤脾阳,影响健运而产生泄泻、四肢困乏等症,故称恶湿。
伤寒病因。《诸病源候论》卷十:“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焉。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为寒毒藏于肌骨之中,至春变为温病。”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绝痧方,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