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湿温

湿温

病名。出《难经·五十八难》。①指好发于夏秋季节的一种热性病。《医门棒喝·湿温》:“湿温者,以夏令湿盛,或人禀体阳虚多湿,而感四时杂气,遂成湿温。虽四时皆有,而夏秋为多。湿热二气胶粘,淹缠难愈。如从下受,则足肿体重,上受,则头目昏闷,胸满腹膨,乍寒乍热,胃不思食,渴不欲饮,大便溏泄,频而不爽,小便黄赤,短而不利,或变黄疸,或化疟痢,皆湿热二气合病也。良由清阳不振,阴邪窃踞,故宜苦温芳香,以宣三焦气化,使小便通利为法。如藿香正气、五苓、六和、消暑丸等方,审证选用。”辨证如湿重于热,身热稽留,汗出热不退,胸闷泛恶,四肢倦怠,大便溏泄,苔白腻等,治以化湿为主,清热为辅,如选用藿朴夏苓汤不换金正气散三仁汤等方;热重于湿,身热增高,胸痞干呕心烦溲赤,便秘或溏而不爽,苔黄腻或干燥等,治宜清热为主,化湿为辅,如选用王氏连朴饮黄芩滑石汤甘露消毒丹等方。病情发展,可以传营、入血,发生神昏、痉厥或大便出血等症,宜用芳香开窍清营凉血,阳虚者可用温中止血。②指见头痛、胸腹满妄言多汗,两胫逆冷等症的一种疾患,治宜白虎加苍术汤等方(见《普济本事方·伤寒时疫》)。③指疫疠轻症。《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盛夏湿温之症,即藏疫疠,一人受之为湿温,一方传遍即为疫疠,以春夏间湿热暑三气交蒸故也。”本病可见于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等疾患。参见温病有关条。

猜你喜欢

  • 破棺散

    《古今医鉴》卷二方。天南星五分,冰片少许。共研细末,于病人牙齿间频频擦之令热。治中风牙关紧急,难以下药。

  • 中(zhòng 众)风

    ①病名。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又名卒中。指卒暴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的病症。中风的病因,历代医书论述不同。《医略十三篇》卷一以北宋前皆宗《灵》、《素》作外风论治;刘河间

  • 经行昏厥

    病名。指经行突发昏厥,片刻即醒,无后遗症的病症。常见有气脱、气郁、血脱、血瘀、暑厥所致。气脱者多因素体气血虚弱,经行期疲劳过度或悲恐所伤,气虚下陷,清阳不升,症见经期眩晕昏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

  • 活血藤

    出《天宝本草》。为血藤之别名,详该条。

  • 石穿盘

    见《广西中草药》。为石仙桃之别名,详该条。

  • 水门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水突,见该条。

  • 十便良方

    见近时十便良方条。

  • 流星草

    见《本草纲目》。为谷精草之别名,详该条。

  • 妊娠数堕胎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指妇人屡孕屡堕,故名。参见滑胎条。

  • 本经选穴法

    即循经选穴法,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