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痘疮

痘疮

病名。为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又名天痘天行痘天疮天花天行发斑疮疫疠疱疮、豌豆疮登痘疮、百日疮、虏寄疮。由于发病有强烈的传染性,故名天行。因先见点,起胀,灌浆,如花发蕾;七日后收靥,脱痂,如花之萎谢,故又名天花。或以其疮形似痘,故又名痘疮。《时后备急方》:“比发有病,天行发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载白浆,随抉随生,不及治疗,剧者数日必死,疗得瘥后,疮瘢紫黯,弥岁方无。”初起与伤寒相类似,有形寒身热呕吐惊悸,口鼻气粗,耳尻不热,遍身疼痛,耳后有红筋等先驱症,在整个病程中其特点可分为发热,见形,起胀、灌浆、收靥、脱痂六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中,因毒邪的深浅,体质的强弱不同,可出现较多的变证。建国后,本病已经消灭。

猜你喜欢

  • 无瘢痕灸

    灸法名。即非化脓灸,见该条。

  • 厌黄

    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四肢烦疼,手足无力,吐逆,不下饮食,渐渐瘦弱。”治用灸烙法,内服大黄汤等方。参见黄疽有关条。

  • 指妊娠之始称。《千金翼方》卷十一:“凡儿在胎,一月胚,二月胎,……。”

  • 程门雪医案

    医案著作。上海中医学院编。此书共载程氏医案168则,包括22种病证。处方精炼,用药轻灵。1982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枳壳川连汤

    《症因脉治》卷四方。枳壳、黄连。水煎服。治热积腹痛,身热腹热,烦躁不寐,时作时止,痛则汗出,或痛而一汛即欲下利,一利即止。若胸前满闷加砂仁;小便不利加木通、滑石;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

  • 马牙硝散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方。马牙硝、朱砂、龙齿、***、黄芩、炙甘草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生地黄汁调下。治心黄,心神恍惚,口干烦闷。

  • 阳陇

    陇,盛也,亦作高而隆起。《灵枢·营卫生会》:“日中而阳陇。”谓中午是阳气最隆盛的时间。

  • 成骨

    ①骨名。又名骭骨。即胫骨。参见骨条。②经外奇穴名。《素问·刺腰痛篇》:“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近代《针灸经外

  • 肠癫

    病名。①指因寒湿侵犯下焦而致的小腹、睾丸牵引作疼,肿、痒、坠、胀的病证。治宜散寒止痛,服木香金铃丸。②指直肠脱出。《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五:“……故冷气冲下广肠脱出名曰肠。”

  • 地不荣

    见明·范洪《滇南本草图说》。即地不容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