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聤耳

聤耳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劳伤血气,热乘虚而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①泛指耳窍中流脓者。②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者。此外,又把其脓带白色者名缠耳;脓带青色者名震耳;脓带红色者名风耳;脓带黑色者名耳疳暴病多属实症,久病多属虚症。实症多由肝、胆、三焦湿热火毒熏蒸所致;虚症多由肾经虚损所致。因风热致者,耳中多流黄脓。治宜疏风清热。用银翘散加减。因湿热上蒸致者,其脓色带黄,气味臭秽。治宜清热除湿。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因肝胆湿火熏蒸致者,脓色亦黄,耳中肿痛;口苦心烦。治宜清泻肝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因肝经血热致者,脓色青黄或红黄,耳中腐臭,治宜清热凉血。用***地黄汤加减。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致者,耳中流脓,经年不愈,可伴有头晕耳鸣,听力下降,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外治宜提脓拔毒。方药:①熊胆加开水溶化滴耳,一日3~5次。②胆矾散:用苦胆(熊、羊、猪之胆等均可)一枚加枯矾,干后为末,用时以少许吹入耳中。③蝉衣15克、麝香0.15克研末,以少许掺入耳中。④血余炭冰片等分为末,以少许掺入耳中。⑤苍耳子虫适量,泡麻油中,以油滴耳中。本病包括今之急、慢性中耳炎。

猜你喜欢

  • 岩大蒜

    见《四川中药志》。为大一枝箭之别名,详该条。

  • 荞叶细辛

    见《贵州草药》。为胖血藤之别名,详该条。

  • 降气

    理气法之一。又称下气。是治疗气上逆的方法。适用于喘咳、呃逆等症。常用药物如苏子、旋覆花、半夏、丁香、代赭石等。降逆下气亦属于本法范围。

  • 唇口燥裂

    证名。指口唇干燥,甚则裂开的症象。《温疫论·数下亡阴》:“津不到咽,唇口燥烈,缘其人阳脏多火而阴亏。今重亡津液,宜清燥养营汤。设热渴未除,里证仍在,宜承气养营汤。”多因阴津不足,脾热炽盛所致。治宜养阴

  • 官医提举司副提举

    元代医官职称,系官医提举司之副职官员,始设于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官阶为从六品。

  • 内床

    指牙齿受牙龈裹护的部分。《奇效良方》卷六十二:“外板则为牙,内床则为齿。”

  • 白地榆

    见《云南中草药选》。为管仲之别名,详该条。

  • 逆生

    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即倒产。详该条。

  • 嗌络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嗌,亦作咽(《甲乙经》)。咽部的脉络。

  • 虚劳盗汗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有阳虚阴损之别。《圣济总录·虚劳盗汗》:“此盖虚劳之人,阳气外虚,风在肌表,腠理虚疏,心气不足故也。不治则荣卫衰损,肌肉消悴,变为羸瘠。治虚劳荣卫不调,夜多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