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天元纪大论》:“七曜周旋。”马莳注:“七曜谓日、月、金、木、水、火、土星也。”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女科》。指经行之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多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所致。参见气血虚弱痛经、肝肾亏损痛经条。
【介绍】:见张曜孙条。
出《素问·痿论》。①病理名。痿蹙的病机之一。《素问·痿论》:“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②病名。指阳痿。如《临证指南医案·阳痿》华岫云按:“更有湿热为患者,宗筋必弛纵而不坚举。”
又称埋针疗法。是指将皮内针浅刺穴位皮下并留置较长时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操作时,首先应选以易于固定而又不影响肢体活动处(如背部、四肢或耳部等)的穴位。如用颗粒式或环式皮内针,可横刺;如用揿针,则直刺
病名。见《类证治裁·喘症论治》。指因郁怒伤肝所致的气喘。宜用四七汤等方理气降逆。参气喘条②。
证名。《幼幼集成》卷六:“凡痘疮后牙龈生疮,时时出血,谓之牙宣。呼吸息臭,谓之息露,此走马牙疳也。由热在阳明、少阳,宜内服洗心散,外用蚕脱散(蚕蜕纸、枯白矾、五倍子、人中白)敷之。
【介绍】:宋代人。生平不详。撰《蔬食谱》、《中朝食谱》。
《金匮要略》方。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栀子十五枚。除硝石外余药先煎,去渣内硝石再煮,顿服。治黄疸腹泻,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表和里实当下者。
烦悗的别称。指心胸烦闷。《素问·调经论》:“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马莳注:“惋宜作悗,《灵枢经》俱用此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