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峰普济方》卷五方。川芎四钱,苍术八钱,甘草三钱,细辛一钱。为末,每服一钱,茶清调下。治风客阳经,头痛晕眩,项背拘急,肢体痛倦,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及诸语涩,麻痹而筋挛。
证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胸腹胀闷,四肢厥冷,恶闻食臭,食入即呕,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食呕。此由饮食伤脾,宿谷不化之所为也。”《证治要决》卷六:“食呕,多因七情而得,有外感邪气,并饮
①人体部位名。指上、下眼睑部。《医宗金鉴》:“目纲者,即上、下目胞之两睑也,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其中上眼睑部又称目上纲(或作目上网),下眼睑部又称目下纲(或作目下网)。②即目眩,详该条。
九注之一。《诸病源候论·食注候》:“有外邪恶毒之气,随食饮入五藏,沉滞在内,流注于外,使人肢体沉重,心腹绞痛,乍瘥乍发,以其因食得之,故谓之食注。”可用桔梗丸等方。参见九注条。
见《本草纲目》。为蜣螂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指肺气、肺阴亏虚的咳嗽。见《赤水玄珠》卷七。《不居集》卷十五:“肺虚咳嗽,肺虚者,肺家元气自虚也。惟其自虚,则腠理不密,故外则无风而畏风,外则无寒而怯寒,内则气怯息短,力弱神虚,面白神羸,情志郁
经外奇穴名。出《奇效良方》。位于手背腕横纹上当阳池穴与阳溪穴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心痛,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唾血及腹中诸气痛。直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
病证名,指小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小儿脏腑娇嫩,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不论外感六淫,内伤脏腑,都能引起发热,并且感邪之后,最易化热,热甚则伤阴,阴损及阳。所以,小儿发热的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
亦称语言蹇吃、口不能言。指舌体转动不灵活而说话艰难的症象。多因风邪乘袭,痰涎壅盛所致。《华氏中藏经·论治中风偏枯之法》:“人病中风偏枯,其脉数而面干黑黧,手足不遂,语言蹇涩。”《万病回春·中风》:“其
《内经》诊法对体表部位的划分。《素问·脉要精微论》:“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是对前臂内侧皮肤(尺肤)诊察部位的划分。上,指上段,即远端;竟,尽也。上竟上,是前臂远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