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海红豆

海红豆

《中药大辞典》:海红豆

药材名称海红豆

拼音Hǎi Hónɡ Dòu

出处海药本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海红豆种子。采收成熟的果实,剥取种子,晒干。

原形态海红豆,又名:孔雀豆、红豆、相思树、相思格、双栖树、红木、西施格树。

落叶乔木,高约8米,幼嫩部被小柔毛。2回羽状复叶,有羽片4~12对(海南产的3~4对),小叶8~14枚,矩圆形或卵形,长2.5~3.5厘米,宽约1.5~2.5厘米,先端极钝,两面均被柔毛。圆锥花序式的总状花序,花小,白色或淡黄色,同生于一花束上,具短柄;萼钟形,5齿裂,长约5毫米,与花柄同被金黄色柔毛;花瓣5,披针形;雄蕊10,分离,花药卵形;子房无柄。荚果带状,长10~20厘米,当开裂时弯曲而旋卷,秃净;种子鲜红色,光亮,阔卵形,长约5.5~8毫米,珠柄着生于其一端。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于林中或无荫的山溪沟边和山坡,亦栽于庭园。分布广东、广西、云南以至喜马拉雅山东部。

化学成分种子中含豆甾醇及其葡萄糖甙、卫矛醇和多糖。种子油中含油酸、亚油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和少量廿四酸等。

药理作用海红豆与相思子不同,不含甙(含皂甙)、生物碱及相思子毒蛋白。曾有人报告其中含毒扁豆碱样成分,但非洲人有用作调味品者。根有催吐、泻下作用;叶则有收敛作用,可用于止泻。

性味海药本草》:"微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海药本草》:"主人黑皮鼾蹭,花癣,头面游风,宜入面药及澡豆。"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海红豆

药材名称海红豆

拼音Hǎi Hónɡ Dòu

英文名Seed of Sandal Beadtree, Seed of Coral Peatree

别名红豆、大红扁豆相思子、孔雀豆、相思格

出处出自《海药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海红豆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denanthera pavonina L.var.microsperma(Teijsm.et Binnend.)Nielsen [A.microsperma Teijsm.et Binnend.;A.pavonina auct.non L.]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熟时采摘果实,打下种子,晒干。

原形态海红豆 落叶乔木,高5-20m。嫩枝微被柔毛。二回羽状复叶,具短柄;叶柄和叶轴被微柔毛,无腺体;羽片3-5对,小叶4-7对,互生,长圆形或卵形,长2.5-3.5cm,宽约1.5-2.5cm,先端圆钝,两面均被微柔毛。总状花序单生于叶腋或在枝顶排成圆锥花序,被短柔毛;花小,白色或淡黄色,有香味,具短梗;花萼长不足1mm,与花梗同被金黄色柔毛;花瓣5,披针形,长2.5-3mm,无毛,基部稍合生;雄蕊10枚,与花冠等长或稍长;子房被柔毛,几无柄,花柱丝状,柱头小。荚果狭长圆形,盘旋,长10-20cm,宽1.2-1.4cm,开裂后果瓣旋卷;种子近圆形至椭圆形,长5-8mm,宽4.5-7mm,鲜红色,有光泽。花期4-7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多生于山沟、溪边、林中或栽培于庭园。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种子呈阔卵形或椭圆形,长5.5-8mm,表面鲜红色,光亮,一端右见种脐。

化学成分海红豆种子含豆甾醇(stigmasterol),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ol glucoside),卫矛醇(dulcitol),多糖(polysaccharide)及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和8种胰蛋白酶同效抑制剂(trypsin isoinhibitor)DE1-DE8,种仁中含卫矛醇,豆甾醇葡萄糖甙,a-菠菜甾醇(a-spinasterol),β-谷甾醇及丰富的蛋白质(protein),脂肪酸有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二十四烷酸(lignoceric acid),二十八碳烯酸(octacoseno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二十碳烯酸(eicosenoic acid),种子油中还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而种子油中总结合脂肪酸的50%以上为亚油酸(linoleic acid),还含少量亚麻酸(linolenic acid),另外,海红豆木质部分中含有洋槐黄素(robinetin),查耳酮(chalcone),紫铆花素(butein),福建茶素(ampeloptin),二氢洋槐黄素(dihydrorobinetin),2,4-二羟基苯甲酸(2,4-dihydroxybenzoic acid),树皮中含有葡萄糖(glucose),刺囊酸(echinocyst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及它们的葡萄糖皂甙和豆甾醇葡萄糖甙,根中则含有齐墩果酸和刺囊酸,叶子中含有二十八醇(octacosanol),卫矛醇,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l glucoside)和豆甾醇。

药理作用海红豆的提取物对兔胰腺的总蛋白水解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人胰腺的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总蛋白水解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牛的蛋白酶的抑制作用较弱。

性味微苦、辛;微寒;有小毒

归经肺;心;脾经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燥湿止痒,润肤养颜。主面部黑斑,痤疮,皶鼻,头面游风,花斑癣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涂。

各家论述海药本草》:主人黑皮黯,花癣.头面游风,宜入面药及澡豆。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狼肉

    《中药大辞典》:狼肉药材名称狼肉拼音Lánɡ Ròu出处《饮膳正要》来源为犬科动物狼的肉。原形态狼(《诗经》),又名:毛狗(《纲目》)。体长1~1.6米,尾长35~50厘米,体重3

  • 竹叶马豆

    《全国中草药汇编》:竹叶马豆药材名称竹叶马豆拼音Zhú Yè Mǎ Dòu别名铁马豆来源豆科竹叶马豆Lathyrus palustris L. var. linearif

  • 止咳菊

    药材名称止咳菊拼音Zhǐ Hāi Jú别名菊花参、孩儿参、土参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川滇女蒿的块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ppolytia delauayi (Franch.ex W. W. Sm

  • 九子不离母

    《全国中草药汇编》:九子不离母药材名称九子不离母别名黄姜、叉蕊薯蓣来源薯蓣科薯蓣属植物叉蕊薯蓣Dioscorea collettii Hook. f.,以根状茎入药。秋冬采集,切片晒干。性味苦、微辛,

  • 浙桐皮

    药材名称浙桐皮拼音Zhè Tónɡ Pí英文名Ailanthus-like Pricklyash Bark别名椿椒、鼓钉树、海桐皮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Zanthoxy

  • 地菍根

    《中药大辞典》:地菍根药材名称地菍根拼音Dì Rěn Gēn别名地茄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地稔根(《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野牡丹科植物地菍的根。8~12月采收。

  • 醉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醉马草药材名称醉马草拼音Zuì Mǎ Cǎo别名马绊肠、断肠草、醉马豆、勺草来源豆科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内蒙古、陕西、甘

  • 满江红根

    《中药大辞典》:满江红根药材名称满江红根拼音Mǎn Jiānɡ Hónɡ Gēn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来源为满江红科植物满江红的根。功能主治《贵州民间方药集》:"润肺,止咳。治肺痨

  • 猬脑

    《中药大辞典》:猬脑药材名称猬脑拼音Wèi Nǎo出处《纲目》来源为刺猬科动物刺猬或短刺猬的脑。原形态动物形态详"刺猬皮"条。化学成分刺猬脑的一般化学成分,参考其他动物的

  • 牛脑

    《中药大辞典》:牛脑药材名称牛脑拼音Niú Nǎo出处《别录》来源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脑。性味《纲目》:"甘,温,微毒。"功能主治治头风眩晕,消渴,痞气。①《别录》:&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