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蚌泪

蚌泪

《中药大辞典》:蚌泪

药材名称蚌泪

拼音Bànɡ Lèi

别名活蚌水(《本经逢原》),蚌清水(《泉州本草》)。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为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褶纹冠蚌三角帆蚌等蚌类的体内分泌液

功能主治清热,明目,解毒。治消渴,赤眼,烫伤。

①《日华子本草》:"以黄连末纳入(蚌中)取汁,点赤眼并(眼)暗。"

②《本经逢原》:"治初生小儿哑惊,活蚌水磨墨,滴入口中,少顷下黑粪而愈。生蚌炙水,治汤火伤。"

③《纲目拾遗》:"清热安胎,消痰除湿,解酒积丹石药毒。"

④《泉州本草》:"治消渴引饮,取蚌清水炖食。"

用法用量内眼:煮沸。外用:涂敷或点眼。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蚌泪

药材名称蚌泪

拼音Bànɡ Lèi

英文名seu Cristaria, freshwater mussel secretion

别名方诸水、活蚌水、蚌水、蚌清水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蚌科动物褐纹冠蚌、三角帆蚌和背角无齿丰等蚌类的体内分泌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rostaroa plicata(Leach)2.Hyriopsis cumingii(Lea)3.Anodonta woodiana(Lea)

采收和储藏:在剖杀河蚌时,收集其分泌液。

原形态1.合渍珠母贝,贝壳为斜四方形,壳质较脆,壳长50-90mm,宽18-32mm,高与长相近,较大个体高可达100mm以上。壳顶位于前方,两侧有耳,前耳较后耳稍小。两壳不等,右壳较平,左壳稍凸,右壳前耳下方有一明显的足丝凹陷。背缘平直;腹缘圆,壳面淡黄褐色,同心生长轮脉极细密,成片状,薄脆易脱落,壳中部常呈磨损状近腹缘的排列紧密,延伸成小舌末端稍翘起,足丝孔大,足丝呈毛发状。壳内面中部珍珠层厚而发达,具极强的珍珠光泽。有的外套膜受刺激后,上皮组织急剧裂殖,形成珍珠囊,且不断分泌珍珠质,才逐渐形成珍珠。壳内面边缘淡黄色,无珍珠层。铰合线直,有一突起主齿,沿铰合线下方有一长齿片。韧带紫褐色,前上掣肌痕明显,位于壳顶下方,闭壳肌痕大,长圆形,前端稍尖,位于壳中央稍近后方。

2.珠母贝,贝壳呈不规则圆形,壳质坚厚,一般壳长110-150mm,大者可达200mm左右,高与长近等,左壳稍凸略大于右壳,壳顶位于背缘前端并向前弯,右壳顶前方有一凹陷,为足丝出孔,两壳耳不明显,壳表面棕褐色或绿褐色,壳顶光滑,暗绿色,其余部分被有同心形鳞片,鳞片延伸至壳的边缘呈棘状或锯齿状,中部鳞片常脱落,多数留有淡白色放射状。壳内面珍珠层厚,有虹彩光泽,铰合线直,无齿,韧带强壮,紫褐色,前上掣肌痕较小,闭壳肌痕宽大,长圆形,略呈葫芦状,外套缘黑色,肛门膜具黑色素,肥厚宽大,顶端有一小突起。

3.大珠母贝,贝壳近五边形,略圆,壳质坚实厚重,成体壳长超过200mm,大者可达300mm以上,重大4-5kg,是珍珠贝中最大的一种,壳稍平,壳顶位于背缘前端,前耳小,无后耳。壳表面鳞片排列不规则,呈灰黄褐色,放射肋淡褐色,老贝壳体鳞片常脱落,显露珍珠层,放射肋不明显。壳内面具很厚的银白色珍珠层,边缘部黄褐色。铰合部后端稍突出。韧带宽厚,脱落后有一凹痕。闭壳肌痕宽大,的肾形,痕面不平滑,有许多横纹。肛门膜舌形,末端宽圆。

4.长耳珠母贝,贝壳近方形,壳长100mm 左右,个体比合浦珠母稍大,壳顶位于前方,无前耳,后耳较长,成翼状突起,右壳较平,左壳稍凸。壳表边缘鳞片层薄,成片翘起。壳内面具银白色珍珠层,闭壳肌痕细长。

5.三角帆蚌,贝壳大而扁平,壳质坚硬,外形略呈三角形。左右两壳顶紧接在一起,后背缘长,并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状后翼,前背缘短小,呈尖角状。腹缘近直线,略呈弧形。壳面不平滑,壳顶部刻有粗大的肋脉。生长线同心环状排列,距离宽。贝壳内面平滑,珍珠层乳白色。

6.褶纹冠蚌,贝壳较大,略呈不等边三角形。前背缘冠突不明显,后部长高,后背缘向上斜出伸展成为大形的冠。壳的后背部自过错顶起向后有一系列的逐渐粗大的纵肋。腹级长近直线。壳面深黄绿色至黑褐色,壳顶常受侵蚀而丢失表层颜色。珍珠层有光泽。

7.背角无齿蚌,贝壳外形呈有角突的卵圆形,前端稍圆,后端呈斜切状,腹缘呈弧形。后背部有自壳顶射出的三条粗肋脉。壳面绿褐色。闭壳肌痕长椭圆形。壳内面珍珠层乳白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栖息于风浪较平静的海湾中,泥沙、岩礁或砾较多的海底,以足丝固着生活于岩礁或石块上,以潮流通畅、水质较肥的海区生长较好。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10m左右均有生长,通常在5m的深处较多。以硅藻为主食,适且生长温度在15-30℃之间,产卵期5-10月,生长速度较快,一般2年壳高即可达70mm左右。

2.栖息于潮间带低潮线附近,以足丝固着于岩礁缝际或珊瑚礁内,且多固着于背风浪的岩石基部。

3.多栖息于水深20m左右的海区,在60m的深处也能采到。

4.生境和分布同合浦珠母贝。

5.生活于淡水泥底稍带沙质的河湖中。

6.生活于江河、湖泊的泥底,行动迟缓。

7.生活于江河湖沼泥底。

资源分布:1.分布于广东、广西沿海,尤以北部湾较为常见,广西合浦产量最高。

2.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及西沙群岛等沿海为育珠的良种之一。

3.分布于海南及西沙群岛为热带亚热带种。

4.生境与分布同合浦珠母贝。

5.分布于河北、江苏、安徽、浙江等地。

6.分布于全国各地。

7.分布于全国各地。

性味味甘;性寒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止渴;明目;清热解毒。主消渴;赤眼;烫伤;鼻疔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炖。外用:适量,涂敷或点眼。

各家论述1.《日华子本草》:以黄连末纳入(蚌中)取汁,点赤眼并(眼)暗。

2.《本经逢原》:治初生小儿哑惊,活蚌水磨墨,滴入口中,少顷下黑粪而愈。生蚌炙水,治汤火伤。

3.《纲目拾遗》:清热安胎,消痰除湿,解酒积丹石药毒。

4.《泉州本草》:治消渴引饮,取蚌清水炖食。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脱力草

    药材名称脱力草拼音Tuō Lì Cǎo别名野蚊子草(《苏南种子植物》),苍蝇花(《中药志》),水白参、白花壹瓶、小叶鲤鱼胆、瞿麦沙参、八月白、白花瞿麦、小仙桃草、白葫芦、蛇王草(《浙江民间常

  • 山黄菊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黄菊药材名称山黄菊别名金菊花、旱山菊、旋覆花[广西]来源菊科山黄菊Anisopappus chinensis (L.) Hook. et Arn.,以花入药。生境分部福建、江西、

  • 瓮菜癀

    药材名称瓮菜癀拼音Wènɡ Cài Huánɡ别名马蹄癀草。出处福建来源为堇菜科植物瓮菜癀的全草。原形态一年生草本。根弯曲,如鼠尾,末尾尖。茎细而弯曲,匍匐状,长12~3

  • 碱花

    药材名称碱花拼音Jiǎn Huā别名浦多来源为咸水湖边生成主含碳酸钠的分枝状结晶。生境分部四川。性味甘、咸,温。功能主治消滞。用于胃寒,消化不良。用法用量2~6分,多入丸散剂。注意腹泻病人慎用。摘录《

  • 小乌泡

    药材名称小乌泡拼音Xiǎo Wū Pào别名乌泡子、狗屎泡来源蔷薇科乌藨紫Rubus parkeri Hance,以根入药。生境分部陕西、湖北、四川、云南。性味咸,凉。功能主治行血,调经。主

  • 西南毛莨

    药材名称西南毛莨拼音Xī Nán Máo Lànɡ英文名Laef of Southwestern buttercup别名西南毛莨叶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莨科植物西南毛莨的地

  • 牛胆

    《中药大辞典》:牛胆药材名称牛胆拼音Niú Dǎn出处《本经》来源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或胆汁,从宰牛场收集,取得后挂起阴干或自胆管处剪开,将胆汁倾入容器内,密封贮藏。或加热使之干燥亦可。

  • 了哥王子

    《中药大辞典》:了哥王子药材名称了哥王子拼音Le Gē Wánɡ Zǐ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瑞香科植物了哥王的果实。化学成分种子含皂甙、黄酮类,并含多量油脂。功能主治《岭南采药录》:&qu

  • 臭威灵

    《全国中草药汇编》:臭威灵药材名称臭威灵别名大叶兔耳风、威灵仙[云南]来源菊科风毛菊属植物棉毛风毛菊Saussurea lanuginosa Vant.,以根入药。夏秋采集,洗净切碎晒干。性味甘、辛,

  • 杏仁

    《中药大辞典》:杏仁药材名称杏仁拼音Xìnɡ Rén别名杏核仁(《本经》),杏子(《伤寒论》),木落子(《石药尔雅》),苦杏仁(《临证指南》),杏梅仁(《浙江中药手册》)。出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