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蚱蝉

蚱蝉

《中药大辞典》:蚱蝉

药材名称蚱蝉

拼音Zhà Chán

别名鸣蜩(《诗经》),蝒、马蜩(《尔雅》),螃(《方言》),鸣蝉(《唐本草》),秋蝉(《圣惠方》),蜘蟟(《七修类稿》),蚱蟟(《中药志》),知了(《江苏药材志》)。

出处《本经》

来源为蝉科昆虫黑蚱全虫。6~7月间捕捉,捕得后蒸死,晒干。

原形态雄虫体长而宽大,长4.4~4.8厘米,翅展12.5厘米,雌虫稍短;黑色,有光泽。头部横宽,中央向下凹陷,颜面顶端及侧缘淡黄褐色。复眼1对,大而横宽,呈淡黄褐色;单眼3个,位于复眼中央,排列呈三角形。触角短小,位于复眼前方。前胸背板两侧边缘略扩大,中胸背板有2个隐约的中央线状淡赤褐色的锥形斑。翅2对,透明有反光,翅脉显明,前缘淡黄褐色,翅基室1/3为黑色,亚前缘室呈黑色,并有一淡黄褐色斑点。后翅基部2/5为黑色。雄虫具鸣器,雌虫则无。足3对,淡黄褐色,腿节上的条纹、胫节基部及端部均黑色。腹部各节黑色,末端略尖,呈钝角。雄虫腹盖发达,不及腹部的一半,外缘呈弧形隆起;腹盖的外缘与后缘、各腹节的后缘以及分布在腹面分散的点,均为淡黄褐色。雌虫腹盖不发达,产卵器显著。

生活史长,一个世代要经12~13年。若虫进入土内,吸取树根汁液,经几次蜕皮羽化为成虫。

本昆虫的蜕壳(蝉蜕)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部成虫多栖于柳、插、枫杨苹果、梨、桃、杏等阔叶树木上。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性味咸甘,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甘,无毒。"

归经《本草汇言》:"入手太阴、足厥阴经。"

功能主治清热,熄风,镇惊。治小儿惊风,癫痫,夜啼。

①《本经》:"主小儿惊痫,夜蹄,癫病,寒热。"

②《别录》:"主惊悸,妇人乳难,胞衣不出,又堕胎。"

③《药性论》:"主小儿惊哭不止,杀疳虫,去壮热,治肠中幽幽作声。"

④《唐本草》:"主小儿痫绝不能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个;或入丸、散。

复方①治小儿风热惊悸:蚱蝉半两(去翅、足,微炒),茯神半两,龙齿三分(细研),麦门冬半两(去心,焙),人参三分(去芦头),钩藤三(二)分,牛黄二钱(细研),蛇蜕皮五寸(烧灰),杏仁二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捣罗为散。每服以新汲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蚱蝉散)

②治小儿初生百日内发痫:蚱蝉(煅)、赤芍药各三分,黄芩二分。为末。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服。(《普济方》蚱蝉散)

③治诸风痫,胸中痰盛:干蚱蝉七枚(微炙),白藓皮一两,钩藤细辛(去土)、川芎(锉,微炙)、天麻牛黄(别研)各一分,蛇蜕五寸许(炙令黄)。上捣罗为末,同牛黄拌匀。每服一钱,水八分,入人参薄荷各少许,煎五分,去滓,稍热服。(《普济方》蚱蝉汤)

④治小儿天钓,眼目搐上,筋脉急:蚱蝉一分(微炒),干蝎七枚(生用),牛黄一分(细研),雄黄一分(细研)。上药细研为散。不计时候,以薄荷汤调下一字,量儿大小加减服。(《圣惠方》蚱蝉散)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蚱蝉

药材名称蚱蝉

拼音Zhà Chán

英文名Cicada

别名碉、鸣蜩、蝒、马蜩、蟧、鸣蝉、秋蝉、蜘蟟、炸蟟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1.《名医别录》:(蚱蝉)五月采,蒸干之,勿令蠹。

2.《本草衍义》:蚱蝉,夏月身与声皆大者是。始终一般声,仍皆乘昏夜方出土中,升高处,背壳拆,蝉出。所以皆夜出者,一以畏人,二畏日炙干其壳而不能蜕也。至时寒则坠地。

3.《纲目》:蝉,诸蜩总名也。夏月始鸣。大而色黑者,炸蝉也。曰蝒,曰马蜩,《诗》五月鸣蜩者是也。头上有花冠,曰螗蜩,曰蝘,曰胡蝉,《荡诗》如蜩如

来源药材基源:为蝉科动物黑蚱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

采收和储藏:6-7月间捕捉,捕后蒸死、晒干。

原形态黑蚱,体大色黑而有光泽;雄虫长4.4-4.8cm,翅展约12.5cm,雌虫稍短。复眼1对,大形,两复眼间有单眼3只,触角1对。口顺发达,刺吸式,唇基梳状,上唇宽短,下唇延长成管状,长达第3对足的基部。胸部发达,后胸腹板上有一显着的锥状突起,向后延伸。足3对。翅2对,膜质,黑褐色,半透明,基部染有黄绿色,翅静止时覆在背部如屋脊状。腹总值发7节,雄蝉腹部第1节间有特殊的发音器官,雌蝉同一部位有听器。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栖于杨、柳、榆、槐、枫杨等树上。经过一个世代往往要12-13年。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辽宁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呈长圆形,长4-4.5cm,宽1.8-2cm。表面大部分黑色,腹面各部边缘呈淡黄褐色,有光泽。头部宽扁,复眼1对,椭圆状球形,黄褐色,半透明。胸背部具膜质翅,透明,翅脉淡黄褐色,多已破碎。胸腹部上端具足3对,多断落。雄虫下端有1对心形鸣器,雌虫无鸣器,腹部较小,有产卵器。尾端呈三角形钝尖,背部和腹部具环节。体轻,质脆。气微腥,味淡。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性味味咸;甘;性寒

归经肝;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熄风;镇惊。主小儿发热;惊风抽搐;癫痫;夜啼;偏头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个;或入丸、散。

复方①治小儿风热惊悸:蚱蝉半两(去翅、足,微炒),茯神半两,龙齿三分(纲研),麦门冬半两(去心,焙),人参三分(去芦头),钧藤三(二)分,牛黄二钱(细研),蛇蜕皮五寸(烧灰),杏仁二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捣罗为散。每服以新汲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蚱蝉散)②治小儿初生百日内发: 蚱蝉(煅)、赤芍药各三分,黄芩二分。为末。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服。(《普济方》蚱蝉散)③治诸风痫,胸中痰盛: 干蚱蝉七枚(微炙), 白藓皮一两,钩藤细辛(去土)、川芎(锉,微炙)、天麻牛黄(别研)各一分,蛇蜕五寸许(炙令黄)。上捣罗为末,同牛黄拌匀。每服一钱,水八分,入人参薄荷各少许,煎五分,去滓,稍热服。 (《普济方》蚱蝉汤)④治小儿天钓,眼目搐上,筋脉急: 蚱蝉一分(微炒),干蝎七枚(生用),牛黄一分(细研),雄黄一分(细研)。上药细研为散。不计时候,以薄荷汤调下一字,量儿大小加减服。(《圣惠方》蚱蝉散)

各家论述1.《本经》:主小儿惊痫,夜啼,癫病,寒热。

2.《别录》:主惊悸,妇人乳难,胞衣不出,又堕胎。

3.《药性论》:主小儿惊哭不止,杀疳虫,去壮热,治肠中幽幽作声。

4.《唐本草》:主小儿痫绝不能言。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老鼠瓜

    《全国中草药汇编》:老鼠瓜药材名称老鼠瓜拼音Láo Shǔ Guā别名野西瓜、勾刺槌果藤、抗旱草来源白花菜科山柑属植物山柑Capparis spinosa L.,以果皮、花芽、果、叶入药。秋

  • 网纹灰包

    药材名称网纹灰包别名马勃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灰包目灰包科网纹灰包Lycoperdon perlatum Pers.[L. gemmatum Fr.],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部夏秋两季雨后,产生在林内空旷处

  • 维氏假瘤蕨

    药材名称维氏假瘤蕨拼音Wéi Shì Jiǎ Liú Jué英文名Veitch Phymatopsis别名乌鸡骟、花狼鸡、地五爪出处始载于《蕨类名词及名称》。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维氏假瘤蕨的根

  • 野油麻

    《中药大辞典》:野油麻药材名称野油麻拼音Yě Yóu Má别名地参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长圆叶水苏的全草或根。夏、秋采收。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具根状茎,基

  • 疏叶香根芹

    药材名称疏叶香根芹拼音Shū Yè Xiānɡ Gēn Qín英文名root of Laxleaf sweetroot, Aristate Sweetroot别名香根芹出处始载于《四川中草药》。来源药

  • 露兜竻蔃

    《中药大辞典》:露兜竻蔃药材名称露兜竻蔃拼音Lù Dōu Lè Qiánɡ别名勒角蔃(《岭南草药志》),露兜根(《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出处《本草求原》来源为露兜树科植物

  • 紫葳根

    《中药大辞典》:紫葳根药材名称紫葳根拼音Zǐ Wēi Gēn别名凌霄花根(《圣济总录》)。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紫葳科植物紫葳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凌霄花"条。性状干

  • 越橘叶

    《中药大辞典》:越橘叶药材名称越橘叶拼音Yuè Jú Yè别名熊果叶(《新疆中草药手册》)。出处《国药的药理学》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越橘的叶。6月间开花时采叶,晒干,贮干燥

  • 三股筋

    《中药大辞典》:三股筋药材名称三股筋拼音Sān Gǔ Jīn别名香叶、楠木香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樟科植物少花新樟的叶。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备用。原形态乔木或灌木,高2~4.6米。小枝稍有毡状

  • 锅粑

    药材名称锅粑拼音Guō Bā别名饭焦、焦锅粑来源米饭贴锅烧成焦黄色者。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厚肠胃,助消化。饭食成积,伤寒食复(病后消化障碍,食积腹痛)。焦锅粑炒成炭,研细末,每服1~2钱,温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