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陵镇
北宋于废平陵县置,属武当县。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
在广东省龙门县东部。面积143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平陵,人口 7080。因其地多丘陵,集镇地处低平处,故名。1952年为龙门县第五区。1958年建平陵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地处丘陵地带。主产稻、花生,盛产大豆。有石灰石、钨、锡、煤等矿。设有苗圃和柑橘场,并有建材、采煤、水泥、石灰粉、化工、空调机修配等厂。增马、平小公路在此交会。
北宋于废平陵县置,属武当县。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
在广东省龙门县东部。面积143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平陵,人口 7080。因其地多丘陵,集镇地处低平处,故名。1952年为龙门县第五区。1958年建平陵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地处丘陵地带。主产稻、花生,盛产大豆。有石灰石、钨、锡、煤等矿。设有苗圃和柑橘场,并有建材、采煤、水泥、石灰粉、化工、空调机修配等厂。增马、平小公路在此交会。
即戏亭。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三十里。宋敏求 《长安志》 卷15临潼县: 幽王城 “一名幽王垒,在县东南戏水 上。城方八尺,周二百八十步”。即“戏亭”。
亦名长乐山。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六十里太安场附近。《舆地纪胜》卷151永康军:长平山“在味江之上。昔杜宇与居人避水其上,城垒居地往往尚在。有大安寺,寺门盖花平老泽路也”。
即今广东东源县西北锡场镇。清置汛,有外委把总驻守。
俗名东大寺。创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在今河南洛阳市老城东关大街东北角(洛阳市第一高中所在地)。该寺是福王朱常洵为其生母郑贵妃建的。取名“迎恩”,是富王借庇于佛,称其母“心之善可因也;心可因,故恩
1949年以察哈尔右翼正红旗改称,属绥远省。驻地在集宁城关(即今内蒙古集宁市)。1950年改称中心旗。1954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改设察哈尔右翼后旗,驻土牧尔台(今察哈尔右翼后旗北土牧尔台镇)。197
西汉高帝六年 (前201),封周灶为隆虑侯。景帝中元元年 (前149) 改为县,属河内郡。治所即今河南林州市。《汉书·地理志》 注引应劭曰: “隆虑山在北。” 《水经·淇水注》: “县因山以取名。”
即今四川芦山县东芦山河,为青衣江上源东支。《元和志》 卷32卢山县: 罗带水 “经县东五十步”。
在今陕西甘泉县东北。《方舆纪要》卷57甘泉县:库利川“川侧土田沃衍,五谷丰饶。羌人称贮旧谷为库利,因以名川”。
①西晋置,属巴西郡。治所在今四川南部县西北。一说在今阆中市西南。南朝宋改为西国县。梁复改为西充国县,为木兰郡治。西魏改为晋城县。②东晋孝武时侨置,属巴西郡。治所在今四川安县西南五十里塔水镇。隋开皇三年
在今福建将乐县东南。《寰宇记》卷100南剑州将乐县:天阶山“在县南二十里。《建安记》云,山下有宝华洞,即赤松子采药之所。洞中有泉,有石燕、石蝙蝠、石室、石柱、石臼、石井。俗云,其井南通沙县溪,复有乳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