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中俄伊犁条约

中俄伊犁条约

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里瓦几亚条约》、《利洼府条约》。1871年(清同治十年)六、七月间,俄国乘阿古柏之乱,出兵强占伊犁。1877年(光绪三年),阿古柏之乱平。次年派钦差大臣崇厚出使俄国,谈判归还伊犁问题。1879年10月2日(清光绪五年八月十七日),崇厚在俄国胁迫下和俄国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在俄国克里米亚的里瓦几亚签订。条约共18款,主要内容:1.俄国交还伊犁九城,但俄国割占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特克斯河流域及沟通天山南北的穆素尔山口,塔尔巴哈台段中俄边界划在哈巴河与布尔崇河之间,喀什噶尔地段中俄边界划在苏约克山顶往南经伊尔克什坦卡东面的克则勒苏河,再往南至玛里他巴尔山;2.俄商得在中国蒙古地方和新疆全境免税进行贸易,增辟中俄陆路通商新线;3.中国赔偿俄国兵费和补恤费500万银卢布(约合白银280万两),换约后一年偿清;4.俄国在嘉峪关、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古城增设领事,条约还有3个附件:《兵费及恤费专条》、《瑷珲专条》、《陆路通商章程》。崇厚庸懦误国,舆论哗然,清政府亦认为所议约章,流弊甚大,拒绝批准此约,并派驻俄公使曾纪泽赴俄重开谈判。重新签订※《中俄改订条约》 (300页)。

猜你喜欢

  • 昔阳亭

    春秋时白狄鼓氏都城。位于今河北省晋县西北。晋悼公(前573—前558年在位)时,白狄东迁,鼓氏进至今河北晋县西,建都昔阳亭。周景王十八年(前527),遭晋正卿中行穆子(荀吴)围攻,鼓氏食尽力竭而降,鼓

  • 金文雅

    书名。金代诗文选辑。清庄仲方辑。16卷。自金人《拙轩集》、《滏水集》、《滹南遗老集》、《归潜志》等文集及《金史》、《三朝北盟会编》等文书辑出。其中赋1卷、诗2卷、各体长短文13卷。另附书目及作者考。庄

  • 板楯蛮起义

    东汉时巴郡板楯蛮的反汉廷斗争。板楯蛮因受汉朝官吏残酷剥削压迫,“愁于赋役,困乎刑酷”,“长吏乡亭,更赋至重,仆役过于奴婢,箠楚降于囚虏,至乃嫁妻卖子,或自刭割。陈冤州郡,牧守不理;去阙廷遥远,不能自闻

  • 蒙文大同报

    内蒙古地区最早的蒙、汉文对照刊物。由巴达尔呼发起,特克新加布任编辑。于1912年11月1日创刊,石印,大32开,半月刊,正蒙书局印刷。刊名取“五族大同”之义。内容有命令、法规、评论、专载、国内外新闻等

  • 山东西路

    金代行政区划建置。金初以宋京东西路改置。治所在须城(今山东东平)。辖府1:东平府;节镇州2:徐州、兖州;防御州2:博州、德州;刺史州5:济州、邳州、滕州、泰安州、曹州。各府州共领县27、镇48。共有户

  • 都管伯克

    参见“都官伯克”(1817页)。

  • 允禔

    1672—1734清宗室。旗人,爱新觉罗氏。康熙帝长子,早年受帝信任。康熙二十九年(1690),奉命副裕亲王福全率兵征准噶尔部噶尔丹,因与王不协,有碍军事,被召还京。三十五年(1696),从康熙帝征噶

  • 大坌坑文化

    台湾先民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1964年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师生在台北八里乡大坌坑首次发掘,故命。出土遗物以粗砂陶片为主,从陶片中能辨认出有碗、瓮、瓿等器皿,体部盖满绳印纹。石器有小型打制石斧、磨制小型

  • 招仙塔

    又称灵光寺佛牙舍利塔。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位于今北京西山八大处。为丞相耶律仁先母出资于辽道宗咸雍七年(1071)捐建。塔顶石露盘上刻有“大辽国公尚父令公丞相大王燕国太夫人郑氏造”及“咸雍七年八月工毕

  • 罗卜藏

    ①(?—1737)清朝将领。蒙古族。翁牛特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元太祖※成吉思汗弟※铁木哥斡赤斤后裔,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鄂齐尔次子。初授三等台吉。康熙五十八年(1719),随喀尔喀镇国公策旺诺尔布驻屯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