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巩哈县牧民暴动

巩哈县牧民暴动

1944年新疆巩哈县(今尼勒克县)牧民反对国民党暴政的武装斗争。为反对盛世才和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及所谓献马运动,“解放组织”根据伊宁国民党兵力比较集中,而距伊宁东约100公里的巩哈县地势险要、难攻易守之特点,决定“调虎离山”,在此地发动牧民起义,吸引伊宁的国民党兵力,造成市区空虚,然后夺取伊宁。1944年8月,原巩哈土产办事处副主任法提哈等人至该县鸟拉斯台山区,组成以法提哈、艾克伯尔等为核心的游击队,得到当地民众积极支持。在半个月中,发展到650人。与国民党展开英勇斗争,并整顿队伍,积聚力量。10月5日,游击队分三路向县城进袭。次日,600多游击队员从南、西、北三面包围县城。7日解放县城,拉开三区革命的序幕。旋总部从鸟拉斯台迁至县城,宣布废除苛捐杂税,深得人民拥护。游击队发展至800余人,组成三个大队,其中包括哈萨克、维吾尔、蒙古、锡伯、俄罗斯等族。一部分游击队乘势进占精河西南之登路斯附近及伊宁至巩哈中间站麻札附近。逼使1600多名伊宁驻军主力调往巩哈县区,使伊宁守军只剩1500多人,达到分散敌人兵力、以便发动伊宁起义的目的。11月初,游击队遵照伊宁“解放组织”的指示,放弃巩哈县,吸引国民党军队东移,以乘虚向伊宁进军,与伊宁革命力量里外配合。6日,5000多游击队员和民众组成三个大队,从西南、东南、北面三路逼近伊宁。7日,爆发伊宁革命,12日成立临时政府。此后,巩哈县牧民的斗争汇入了※三区革命洪流之中。

猜你喜欢

  • 资来花谟瓜

    傈僳族语音译,意为“重逢调”。傈僳族民间叙事长诗。为傈僳族叙事长诗中流行最广、影响最深的优秀作品之一。主要情节是:一对相爱甚笃的男女青年,男方因拿不出几头牛作聘礼被迫离乡做苦工;女方则为父母所逼,嫁给

  • 昔博赤

    即“昔宝赤”(1345页)。

  • 罕东卫

    明代西北羁縻卫之一。位于赤斤蒙古卫西南。汉为敦煌郡地。洪武三十年(1397)置,授其首领锁南吉剌思为指挥佥事。永乐元年(1403),偕兄答力袭进京朝觐,晋指挥使。自是,数遣使入贡。洪熙元年(1425)

  • 阿老瓦丁

    ?—1312元初著名造炮师。回回人。原籍西域木发里(今伊拉克摩苏尔)。善造回回炮(投石机)。至元八年(1271),应世祖召,与※亦思马因等至京师大都(今北京),受命制造新炮。九年,造成巨石炮,进献,其

  • 撒拉花儿

    亦称唱玉日。“玉日”,古突厥语,意为“诗歌”。撒拉族用汉语唱的一种山歌。流行于青海循化等地。历史悠久,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编修《循化志》时,就记载了一首当时流行的撒拉花儿。因受当地藏族

  • 哥巴文

    我国纳西族曾使用过的一种音节文字。“哥巴”是纳西语“弟子”、“徒弟”的意思。因为哥巴文创制于东巴文之后,又有不少字来源于东巴文的简化形式,所以改名“哥巴”,表示以东巴文为师的意思。有的学者认为哥巴文早

  • 太学

    亦称大汉太学。西夏学校之一种。仁宗人庆二年(1145)设,仁宗亲自参加向先圣先师祭祀礼仪,对师生分别给以赏赐。

  • 热河行宫

    见“避暑山庄”(2566页)。

  • 龙涸

    古城名。又作龙鹤、龙鹄。故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晋末年,吐谷浑自辽东西徙于枹罕及甘松,南界昂城、龙涸,皆其牧地。北周天和元年(566),吐谷浑龙涸王莫昌降北周,周以其地为扶州,并置龙涸郡。为扶州、龙涸治

  • 辽太祖陵

    辽代皇帝陵寝。辽天显二年(927)八月葬太祖耶律阿保机于此,称祖陵,置祖州天成节度使奉陵寝。陵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石房子村西北环形山谷中西北山坡上,地宫石砌墙身巳暴露地表,坡下尚存有享殿遗址及石翁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