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大肠病

大肠病

六腑病候之一。大肠为传导之官,与脾胃同候。大肠与肺相为表里。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由大肠客寒积热宿滞瘀积,或气虚津枯所致。临床表现多见大便异常,并可兼见肺脾症状。《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太平圣惠方》卷六:“寒则肠鸣泄利,食不消化,皮肤干燥。”“热则肠结胀满,善气喘咳,身面热,喉中噎。……大肠有宿滞,则发热寒栗如疟之状,秘涩不通。”《本草经疏》:“大肠实四证,便硬闭,肠风下血,属大肠湿热脏毒,属血热肠痈,属大肠实火。”“大肠虚四证,虚热便闭不通,属血虚津液不足;虚寒滑泄不禁,属气虚;肠鸣,属气虚,脱肛,属气虚兼有湿热。”治宜通导腑气、化滞消积、补气固涩等法。

猜你喜欢

  • 顶门痈

    病名。指位于上星穴处的痈。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又名顶门疽、佛头疽。由脏腑阴阳不调,热毒上壅而致。患处起核,色紫坚硬肿痛,脉洪大而数者为实,脉微细而数者为虚。治法:实证见外痈条,虚证见无头疽条。

  • 满堂红

    出《涌幢小品》。为紫薇花之别名,详该条。

  • 饶东溪

    【介绍】:见饶鹏条。

  • 申光逊

    【生卒】:约九世纪【介绍】:唐代曹州(今山东曹县)的地方官吏,桂林人。因以醇酒、胡椒、干姜温服得汗的方法治愈孙仲敖的“脑痛症”,名著于一时。

  • 喉点疳

    病证名。出《育婴秘诀》。属走马牙疳之一。为疳毒蚀于喉头环状软骨部位,发生溃烂的症候。治法详牙疳条。

  • 脐旁穴

    出《针灸集成》。即疝气穴。见该条。

  • 纽子三七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羽叶三七之别名,详该条。

  • 二阴一阳

    ①少阴为二阴,少阳为一阳。《素问·阴阳类论》:“二阴一阳,病出于肾。”指阴胜于阳,肾水上凌。马莳注:“此言肾与三焦为病者,肾胜而三焦负也。二阴者,足少阴肾经也。一阳者,手少阳三焦也。”②刺热厥的一种方

  •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族医疗法专著。黄瑾明等根据龙玉乾祖传经验整理而成。本传着重介绍壮医药线点灸法的特点、腧穴的体表定位法、取穴原则、施术要点以及在内、外、妇产、儿、皮肤、五官等科的临床应用。1986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

  • 外科方外奇方

    书名。4卷。清末·凌奂撰。撰年不详。本书收集作者常用的外科经验方(包括五官科及皮肤科),分为升降部(系化学制剂类)、围药部、内消部、内护部、化毒部、拔毒部等共21类,附补遗方1类。现有《三三医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