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胃病

胃病

六腑病候之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与脾相为表里,共司升清降浊。胃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由客寒积热、饮食不节、或胃气虚弱所致。临床表现,以呕逆飧泄、痞满疼痛、胀嘈杂为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诸病源候论·胃病候》:“气盛为有余,则病腹膜胀气满,是为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胃气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是为胃气虚也,则宜补之。”《中藏经》卷上:“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已。虚则肠鸣胀满,引水滑泄。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热则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卧,语狂目乱,便硬者是也。病甚则腹胁胀满,吐逆不入食,当心痛,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胃中热则唇黑,热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颠狂不定,汗出额上,鼽衄不止。虚极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中消也。胃中风,则溏泄不已。胃不足,则多饥不消食。”《太平圣惠方》卷五:“胃虚则生寒,寒则若(苦)饥,心腹恒痛,两胁虚胀咽喉不利,食饮不下,面目浮肿,淅淅恶风,目中急,足胫寒,不得安卧,则是胃虚冷之候也。”“胃实则热,热则恒渴引水,头痛如疟唇口皆干,喜哕,或生乳痈,及缺盆腋下肿,腹胀,身热心悬,消谷善饥,溺色黄者,则是胃实热之候也。”《本草经疏》:“胃实之证。谵语发狂发斑,弃衣而走,登高而歌,属胃家邪热实。口臭,数欲饮食,属胃火。嘈杂,属胃火。口淡,属胃热。呕吐属胃火者,必面赤小便短赤,或涩,大便多燥,口苦或干渴。吞酸,属胃火。”“胃虚七证。胃弱不纳食,及不思饮食。胃虚呕吐,宜分寒热。霍乱转筋,属胃虚,猝中邪恶气毒气,兼有停滞所致。绞肠痧,属胃气虚,猝中天地邪恶秽污之气,郁于胸腹。中恶腹中痛,属胃气虚,恶气客之所致。反胃,属胃气虚。中酒,属胃弱。”根据辨证,治疗可分别采取温胃散寒、清胃泄火、益气建中、消导化滞等法。参见胃病各条。

猜你喜欢

  • 久疟

    指疟疾久延不愈者。《诸病源候论·久疟候》:“夫疟皆由伤暑及伤风所为,热盛之时,发汗吐下过度,府藏空虚,营卫伤损,邪气伏藏,所以引日不瘥,仍故休作也。”疟见气虚则寒,血虚则热;胃虚则恶寒,脾虚则发热;若

  • 人参漏芦散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黄芪三两,防风一两半,大黄(酒浸)、人参、远志(甘草汤泡,去心)、当归尾(一方作地骨皮)、赤茯苓各二两,漏芦、黄芩各一两。为粗末,每服四至五钱,水煎,食远服。治眼漏,脓水不止。

  • 小皂荚

    见《中药志》。为猪牙皂之别名,详该条。

  • 小升丹

    《疡医大全》卷七方,又名三仙丹。水银一两,明矾、火硝各一两二钱。为末,入锅内,用瓷碗一具(先用生姜片擦碗内外,以防碗炸)盖定,碗口以潮皮纸捻挤定,碗底用泥封固,炭火炼制,约三炷香,停火候冷,刮下碗内药

  • 热痹

    病名。又称脉痹。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指热毒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与热相搏而致的痹症。《证治准绳·痹》:“热痹者,藏府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痹熻然而闷,肌肉

  • 虚灵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相应脏腑的功能命名者。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离为内眦,络通小肠之腑,脏属于心……,心与小肠相为表里,主会通水火,下济上行,品物咸章,曰虚灵廓。”其意指心与小肠具有交通水火,

  • 幼童

    从三岁到七岁为幼童。此期脏腑、经络之气渐趋充盛,抗病能力增强,模仿能力强,对外界各种事物容易形成较朴素的概念。因此,必须在作好小儿保育工作的同时开展适应于他们特点的活动,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 王严士

    【介绍】:见王德森条。

  • 纸燃子

    出《疡医准绳》卷二。即纸纴子。见该条。

  • 腘中

    出《灵枢·热病》。腘窝中央。相当于委中穴的部位。